靠什么进入庙堂,去宣泄他们的激情,博取他们的荣誉呢?他们靠熟读律令。因为汉代是个法家治理的国家。律令是第一位的,就像作为当时最高法院院长的廷尉在九卿中排名第二一样,法律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和国家的兴衰息息相通。
因此,这个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就会产生千篇一律的奋斗史,就像我们现在通过高考或者别的奋斗手段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办法一样。当然,当时的民众除了熟读律令之外,要想当官,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家产。这和西方政治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当今的美国,致力从政的人,谁是想靠当官发财来的呢?谁又不是为了荣誉来的呢?当某些人“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信条在***上广为传诵的时候,如果绝大部分的为官者都抱有这个态度,这个政治的确离腐朽已经不远了。古今史学家们会勾沉索隐,也会抚膝长叹,社会的文明发展又是何其的相似!当托克维尔在他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宣言,薪水制度造就了职业公务员,而使贵族为了荣誉而治政的信条一扫而空;东方也是如此。当封建贵族制让位于薪水制,做官就不仅仅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钱财。汉代去古未远,因此还保留了贵族制的一些作风。一个家产富足的人来当官,他可能不会过于贪墨,去盘剥他治下的百姓。但是政府又不可能给他的所有官吏以采邑,所以做官已经明显有了博取利益的成分。虽然汉律对贪污的处置十分残酷。
我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武,就是这样一个家境贫寒的人。如果不是汉王朝的政策改变,他根本不会有做官的机会。但是我仍愿意把他写成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人。年轻人总是有理想色彩的居多。他苦苦学习律令,不放过一切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且敢于赌博,终于成功地由一个小小的亭长晋升为县丞,进入了中层官吏的行列。但是他的命运似乎不大好,无意中得罪了丞相,弄得四处逃亡。幸好他凭借自己精熟的律令知识,再次赌博成功,晋升为丞相长史,进而为豫章太守、京兆尹。只不过他后来过于自信,不知道在法律斗争中适可而止,进入了***的行列,终于抽身未得,遭到了失败。但是他一生的经历在汉代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我无意于简单随便抽取一个人物,描写他的传奇一生。那不是我的初衷。我并不是想写一部仅仅是好看而已的传奇小说,我想写的是一个汉代典型人物的典型的一生,他的身份在汉代是典型的,是法治的汉代社会中最基层的一个官吏。他包含于一个基数巨大如蝼蚁般的阶层,这个阶层奠定了汉代统治的基础,但又是汉代尤其是西汉晚期以来公卿将相们滋生的温床。他的奋斗方向就是汉代贫民孜孜奋斗的方向。他们似乎和当今社会中“皓首穷经”的莘莘学子以及一批批“豆腐块”状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族的奋斗历程有相通之处。
表面上看来,写《亭长小武》这部小说似乎是为了消遣消遣,但这个回答实际上说服不了我自己。我为什么不爱其他的朝代,而爱好汉代?我想除了上面正儿八经地说给大家的“公言”之外,还有我个人对这段历史的偏好。一则我喜爱《汉书》之古雅质朴的文采;二则潜意识里我喜爱它的雄伟矫健和绝弃腐弱的生命力,它去古未远的历史风景,犹保存着真正的封建时代民风的质朴;当然还有它里面存活着的游侠义吏重然诺、杀身不惜的作风;等等,这些都使我常常是读来、思来、写来不尽感慨。
总之,我所讲述的故事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它完全是一段“可能发生”的历史。它仿佛就是一丛逸失的史事,隐藏了二千多年,终于在今日大白于天下。如同《逸周书》之于周代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