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就业问题。
说好听点还是那句话,作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一个补充存在。
干点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
为什么地方不愿意个体户发展起来?
因为个体户只能提供一定的税收,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是能给地方赚钱的。
国营企业分国家和地方两种;集体企业分乡镇、村集体、个人集体三种。
国营企业赚钱了,地方是能拿到钱的。
简单来说,企业赚钱,国家拿走一部分,地方拿走一部分,企业留下一小部分。
地方故意把企业的利润压低,做账让它亏损或勉强盈利,钱就能全部留下,这需要企业配合,企业自然乐意。
这也就是后来常说的“藏富于企业”。
也因为这个,后来很多国营厂改制的时候,地方用很便宜的价格就把厂子卖给厂长等管理层,不卖掉,查起账来,谁也没好果子吃。
个体户给税收划算,还是直接让国营企业给地方赚钱好?
所以地方根本不愿意发展个体经济,甚至故意打压。
乡镇集体企业不用说,赚钱都是乡镇拿走了。
村集体以村为单位,这种虽然名正言顺,通常被瞧不起,被人骂“私生子”。
个人集体,就是一个人牵头,拉上一伙人,集体开个工厂,比村集体的地位还不如,但人家也名正言顺,毕竟是集体的,符合当前各种规定和你懂得。
1994年税改,国营企业赚的钱全部被收走了。
地方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税收。
这时候地方就很欢迎个体户、私营公司了,拼命招商引资,就盼着企业来自己这,给自己增加点税收。
国家也考虑到地方没钱,就把土地出售转让的权利给了地方,这也是地方特别依赖土地的原因。
类似深圳这些城市,有很多企业,虽然房价贵,但他们对土地依赖并不重,卖地收入占比不高,就算不卖地,他们依然很滋润。
沿海地区个体户发展得好也有历史原因。
以前大量建设国营厂的时候,考虑沿海地区不安全,万一哪天被某些帝国给轰了,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全没了。
所以投资重点放在内地。
因为没有国营企业在中间搅局,沿海地区发展个体经济也更容易,加上沿海地区出了一些牛皮的领导,敢顶着国家压力支持个体经济。
后来有大量出海贸易,可以解释沿海地区好发展。
八十年代初根本没有什么出口贸易,沿海地区为什么依然比内地的个体户发展好?
这就是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
陈川没办法跟哥哥解释太多:“哥,你相信我,这是一次机会。”
“我们要发展到那个规模要很长时间,两年能不能做到都不一定。”
“两年后,应该就放开了。”
陈川一直在等1984年,他大概知道1984年是一个节点,但这个节点在几月份他不清楚。
现在已经是1981年尾,还有两年就是1984年了。
陈林理解不了:“就算错过今年过年,能有多大问题?”
“我们明年再开店,我们的饼干就卖不出去了?”
“两年以后的事你知道?”
陈川有些烦躁,点了根烟说道:“不是卖不出去,这东西就好似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