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道:
“那猴头垂泪没有,可看清楚了?”两个钦佩不已。便重登路程。过了玉门关,不多时,瞧见长安城街衢巷陌、酒楼店铺、宫字殿堂。师徒三个按落云头,寻着弘福寺,皆隐形进去。见冷冷清清,香火不旺。观音叹息一声,遂入圆通殿落脚,待机行事不提。
太宗皇帝这日晚问在紫宸殿批阅奏章。先见玉门关折冲府都尉遣飞鸟使驰迭的突厥南侵犯疆的紧急军报,不免优虑;又睹巡查使递上的关中、河南、陇右诸道水旱蝗灾、饥民嗷嗷待哺奏疏,愈是烦恼。也是连日疲倦,不觉伏案而眠。那侍立的太监不敢打搅,忙掩门退出。
俄而,一阵清风拂过,便闻环珮叮当。唐大宗正惊讶,便见一个女菩萨,面如满月,锦襦罗裙,气度万千,手持杨柳净瓶,飘然而至。但行处,烟霞弥漫,麝香馥郁。太宗恍悟道:“天!这不是观音大士?”惊然起立。却见观世音柳眉微整,凤目含嗔,慈悲中呈庄重,俊逸中现威严。那唐王心中敬畏,汗水涔涔。观世音道:“出汗者莫非是唐王李民?”太宗道:“在下李世民,忝居王位!却非李民。”观世音道:“我非观音,为何你一国百姓俱这般称谓?”太宗辩道:“乃是避寡人名讳。”观世音佯怒道:“今日若何?”
大宗诚惶诚恐,忙拜倒在地,道:“该在下避菩萨!”观音扑啼笑道:“罢了,这也是历代传下来的臭规矩,怪不得你。贫僧前来,却是有话要问陛下。
请起来吧!”太宗方起身,把龙椅让给菩萨坐了,垂手恭立。
观世音安坐,拾眼便瞅见案上的奏章,窃喜道:“天助我也!”遂清一下嗓子,道:“陛下忧国忧民,可堪嘉许,然你知何故外寇侵扰、内患丛生么?”太宗道:“寡人不知,请菩萨明示!”观世音道:“你崇道而抑佛,惹恼了三千诸佛,故有此报!”太宗惊道:“如何是好?——只因太上老君人宫为朕法除了作祟之鬼邪,故此感恩..”观世音笑道:“此乃权宜之计,只可保一时平安!当年陛下随令尊灭隋剪寇得天下,冤魂屈鬼多矣!倘俱来索命,万万千千,充街塞巷,老君又能若何?堂堂天尊,总不能夜夜为你守门看户吧?”
太宗闻言大惊,求观音菩萨赐万全之策。观世音道:“与其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你闻西方有三藏真经否,可普渡众生,超度亡灵?”太宗道:“或有耳闻,不辨真伪。”观音道:“真实 不虚!若得三藏真经,能解陛下百年心疾,固大唐千载基业!”太宗听了,大喜过望,连连稽首道:
“朕即选派得道高憎,赴西方取三藏真经!”观音闻言,颔首道:“善哉!”
拂袂而去。太宗惊梦,见天色微明,便唤太监备辇上朝。
太宗皇帝乘凤辇,一路警跸,入太极宫。见百官已在监察御史“监察”
下伫立于钟鼓楼下。须臾,钟鼓齐鸣,朝会时辰已到,百官沿龙尾道鱼贯而入大殿。山呼海蹈毕,分班而立。太宗先道出突厥犯疆及关中诸地灾情,交众卿议策谋略。又道:“夜来朕于梦寐中见观音大士现庄严相,示明我国外患内优滋生,皆因朝廷抑法轻佛之故。因之朕欲遣高僧往西天取三藏真经,种诸善根,普渡众生,以保我大唐社稷平安,江山永固!弗知众卿意下如何?”
百官听了,议论纷坛,或曰:“陛下英明之举,只怕李老君不依!”或曰:
“那释门佛圣,也得罪不起!”
太宗沉吟,见祟玄署令在班,垂询道:“法师以为此事若何?”署令奉承道:“依贫僧之见,陛下遣使求法,乃是天大的功德,无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