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打、双日停的奇特作战方式,一时使全世界的舆论感到惊奇。不过,人们都明臼了这种炮击已经是一种政治上象征性的战争。实行象征性的单日打炮,是为了反对美国的“停火”阴谋和蒋介石拒绝谈判的顽固态度,表示战争仍然存在;在双日不打;实际上取消封锁,有意让国民党军固守金门,是为了将美蒋继续拖在金门、马祖这根“绞索”上不能脱身,并向台湾当局和广大军民表示中国的和平解决的诚意。这种打法单纯从军事上看,确实为许多人所大惑不解,但它正是的策略思想在战争中的一次生动体现。
在实行“双停单打”方针后,人民解放军于11月初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炮击。这次炮击主要是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考虑。因美国国务卿社勒斯10月下旬在台湾大肆活动返美后,曾宣传金门战斗已经基本“停火”。蒋介石也宣传军队已是“强弓之未”,已无力再打。为了加大美蒋矛盾,表示金门并未“停火”,同时使蒋介石德到拒绝从金、马减少驻军的口实,经考虑后,中央军委又于11月3日下令对金门地区实施比较猛烈的炮击。这次炮击前,福建前线部队司令部向国民党守军事先作了预告。
从3日早上6时起,人民解放军炮兵以33个营又1个连向金门国民党军的阵地实施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轰击。11月4日因是双日解放军未打炮,5日继续实施炮击,一时又造成“声势大,温度高”的场面。
由于国民党金门守军利用停止炮击的时机补充了弹药,并运进了美制大口径的8英寸(203毫米)重炮,因而又改变了10月6日前很少还炮的态度,在11月3日壮起胆子同解放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炮战,集中火力轰击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但是国民党军炮兵的火力毕竟不如解放军炮兵,
1959年元旦过后,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对大嶝岛滥施炮击,造成托儿所31名儿童死亡,17入受伤。为了对这一罪行进行惩罚,中央军委决定于1月7日再对金门实施炮击。
为了表示只惩罚少数作恶分子,并利于国民党军继续固守金门,这次炮击只限于金门岛上的炮兵阵地。1月7日下午,解放军炮兵以28个营又8个连猛烈轰击金门,
[取材自叶飞《炮击金门追忆》(香港《文汇报》1992年5月22日);徐焰《金门之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