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荒江女侠》最著名,而实不甚佳)四人为辅,这是第一个价段;30年代,则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代表作《蜀山剑侠传》)一枝独秀,艳压群芳,令前此及同时作家都黯然失色,这是第二个阶段;而与还珠楼主同时或略后,则有白羽(原名宫竹心,代表作《十二金钱镖》)、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系列各书)、王度庐(代表作《鹤惊昆仑》系列各书,《卧虎藏龙》最佳)、朱贞木(代表作《七杀碑》、《虎啸龙吟》)、张杰鑫(代表作《三侠剑》)、徐春羽(代表作《屠沽英雄》)、望素楼主(代表作《胜字旗》)、陈挹翠(代表作《风云儿女》)等作家,虽受不肖生、还珠楼主的掩蔽、影响,亦能自出机杼,曲径通幽!其中尤以白羽及朱贞木最具代表性。白羽文字精炼、对白曲尽人情,描写人物性格、心理,细腻传神,为其他各家所不及;朱贞木则以布局构思新颖可喜,别树一帜,遂成新派武侠小说的两祖,为港台后起作家所师法,可说是继不肖生、还珠楼主两宗匠后的二杰,这是第三个阶段。
1950年前后,港台两地亦有作家继续创作:香港一地,自1947年至1954年之间,有我是山人、我佛山人、我亦山人、大圈地胆、朱愚斋、毛聊生,乃至避秦楼主等武侠小说作家;台湾唯有郎红浣等人,但其成就较之上述各家,实有霄壤之别了。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二次衰落时期。
就在武侠小说濒于危亡之际,香港方面出现了牟松庭、梁羽生和金庸,分别以《山东响马传》、《龙虎斗京华》、《书剑恩仇录》,开启了武侠小说的另一个新时期。不久,张梦还以其典雅凝炼的文张,蹄风以其清宫卫士和民间反清复明侠士的恩怨情仇,乃至石冲、江一明、高峰、金锋、倪匡(当时笔名岳川)等,一一登场,其盛况较之国内当年,亦无愧色。但细心衡量其成就:金庸学养纯深,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精采,实集前此各家之大成,允推为此时期之宗匠,足可上追不肖生、还珠楼主而无逊色;梁羽生的成就亦不俗,可以羽翼金庸。
而在台湾方面,继香港之后,后起作家,兼祧不肖生、还珠楼主、白羽、朱贞木、王度庐,及香港的金庸诸人,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自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之末,作家宛如群峰并峙,万壑争流,蔚为一时之盛。如就作家、作品数量而论,较之当年国内,只有远过而无不及;即从文笔、结构、高潮烘托、内容、趣味各项细论,亦见后胜于前!当时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醉仙楼主、卧龙生(原名牛鹤亭)、诸葛青云(原名张建新)、司马翎(原名吴思明)相继崛起,分别以《南明侠隐》、《八荒英雄传》、《雍乾异人传》、《风尘侠隐》、《墨剑双英》、《关洛风云录》开启先路,独抱楼主、萧逸、慕容美、古龙(原名熊耀华)、秦红、柳残阳、独孤红、上官鼎兄弟诸氏继其后,俱各有特色,自成一家。而在霞蔚云蒸的作家中,尤以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慕容美、古龙五家最为特出;诸葛青云文张曲雅,结构少败笔;司马翎文张有奇气,思路最细,说理最莹;慕容美文张充满诗意,对白精妙;古龙文张奇诡多变化,更以其悬疑的情节,明快的节奏,精警的现代对白,开创新武侠小说风格,影响独深。总括而论,这五位作家虽不逮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之特异成就,然亦各有春秋,未遑多让,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三次兴盛时期。
但到了60年代后期,蓬勃的武侠小说创作热潮突然萎缩。在香港方面,金庸完成了《鹿鼎记》之后,便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而张梦还、蹄风、金锋、高峰、江一明、倪匡等人亦先后停止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