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他们……也都是如此心思。”
“唉!”
庞顷叹了口气道,“跟我家道爷有交情的几位老臣,如今虽还在朝,哪怕贵为尚书,也都不问世事,只等着将来致仕还乡。眼下……如果有人要针对令尊和道爷,真不太好……应对。”
一个在西北,鞭长莫及;
一个在家中养病,束手无策。
二人被针对,似乎只能干吃亏。
这似乎也是看不惯张峦和李孜省的人,想趁机动手的原因。
庞顷道:“明日鞑靼人入朝,听说有一场校场演兵,不知是几时?陛下是否会列席?到时会不会出乱子?”
张延龄笑问:“庞先生也听说了?”
“二公子,您实在太客气了。”
庞顷道,“庞某及早赶回京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听从您的吩咐行事……您有事只管吩咐下来。这一声先生,实在是让敝人无地自容。”
“庞先生乃李尚书身边得意干将,这声先生自然当得起。”
张延龄笑道,“这次演兵,其实是我的主意,家父并没有参与进来。我这几天都在忙着操持此事。”
庞顷道:“不知庞某是否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没有。”
张延龄道,“演兵之事,涉及到军权,庞先生最好不要轻易参与进来。我现在就担心有人暗中耍手段,攻讦家父,攻讦李尚书。”
庞顷想了想,若有所思:“即便我联络的那些人,不见我,不接受馈赠,甚至连沟通的机会都不给,但眼下看来,至少无甚异动。”
张延龄问道:“真就一点儿异常反应都没有?庞先生,敢问一句,最近可有到京师周边走走?”
“这!?”
庞顷好奇地问道,“庞某刚回京,且忙着到各家走动,尚未来得及去各处看看。二公子,您的意思是……”
张延龄道:“我想问问,先帝在时,曾于京师周边修建不少庙宇和道观,其中有多少是李尚书经手的?”
庞顷道:“初期是有,当时道爷尚未在朝中占据高位,先皇曾派他多次监工。但后来因为道爷位高权重,已不再参与这些繁琐小事。”
“不亲身参与,那有多少利益过手?”
张延龄再度问道。
“这……”
庞顷道,“二公子,您是否听到什么风声?”
张延龄道:“我就问问,你要是不说,就当我没问。”
“敝人并非有意遮瞒,其实情况是这样的……道爷拿到朝廷人事大权后,跟中官梁芳产生嫌隙,而佛寺和道观的修筑,乃皇家项目,多数工程均为梁芳窃据,利益很少过道爷的手。或者说,道爷无须通过这个来谋求利益。”庞顷道。
张延龄点点头道:“那我问一句,万和寺的修建,其中存在多少猫腻?”
庞顷一听,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毕竟万和寺初期是由梁芳主导重修,后来被举报梁芳在材料上以次充好,换作张峦来督导工程,才有了后续一系列事情。
而这件事上,其实也跟当今天子有关,毕竟当时作为太子的朱祐樘也参与其中。
庞顷道:“此事其实我家道爷过手更少……有关工程项目的推进,不都在令尊掌握下么?哦对了,还有内官陈喜。他是清宁宫的人,跟太皇太后关系亲密。您是说,其中有何猫腻?”
张延龄道:“庞先生,我听说最近都察院那帮御史,查了不少道观和庙宇,也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