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问天阁】
七月十五,烈日当空。
京城最负盛名的书楼“问天阁”此时大门紧闭,高挂休字牌。
无数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子有些错愕,在附近一打听才得知,这次关门原本就是问天阁的惯例。
问天阁靠藏书起家,以借阅卖书盈利,其书藏浩瀚如烟,不可计数,加上每日宾客云集,翻阅人者众多,虫蛀损毁也不在少数。
为了查缺添新,防晒书籍,修书补漏,问天阁便每月闭楼三日。
得知了事情的缘由,一干学子也只能抬头看著问天阁古朴内敛的招牌,无奈离去。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几墙之隔的问天阁内,几个连天潢贵胄都不假辞色的掌柜,此时一脸恭敬的坐在大厅两侧,似乎连呼吸声都收敛了去。
整个密闭的空间内,只有坐在上首的青衣男子垂首翻动著册子,书页声持续有规律的沙沙响著。
大掌柜捧著半凉的茶,看著案上的册子越来越少,额头上的冷汗却越来越多。
他们问天阁前身是一间书铺。
因第一代东家家境殷实,心胸豁达,爱结交友人,又怜悯穷苦读书人,便定下了一个规矩。
书铺不仅可以卖书,也可以翻阅。
若是想带走,必须在书铺内抄书,不仅提供食宿,还可抄二留一。
只要抄了两本同样的书,就能带走其中一本,分文不收。
这一项善举,使得太宗时的一位穷书生官拜一品,因感念书铺的恩德,便广收书籍,捐赠给了书铺。
一时传为佳话。
文人名流纷纷效仿,掀起了赠书之热,有些人跟风,有些人求名,更多人则是随手添一个善举,结一个善缘。
没想到,无数以为消失的书籍纷纷面世,虽是复刻本,却依旧令文人欣喜若狂。
于是,原本只有底层人关顾的书铺,不少名士也纷纷光顾。
规矩也一再完善。
若是科考所涉及所有书目,穷人想带走其中一本,必须要手抄两本。
而非科考书籍,无论是穷人富人,或原价购买,或以价值等同的一本来换取。
若是满腹学识者,在问天阁的义学中担任先生,则可以无条件的借阅问天阁内所有等级的书籍。
就这样,书铺藏书越来越多,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大。
经年累月,问天阁仍旧是个书铺。
但是无数学子在问天阁义学里学有所成,无数底层穷苦出身的官员,受过问天阁的恩惠,无数大儒名士在问天阁欠下人情。
换句话说,只要是读书人,都跟问天阁似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谁也不知道,问天阁创建人是上一任国师。
而坐在上首这位青衣男子,就是问天阁现任阁主——国师大人。
终于,半个时辰过后。
叶长谦合上书页,右手食指敲击著桌面,语气平淡的听不出任何情绪:“问天阁每年六月年结,如今七月过半,《州录》一十八州情报,除了边境三洲可以年底送报之外,还差了五州,为何?”
大掌柜年过五十,是三个掌柜中最为冷静的一个,他抿了抿嘴唇:“云锦、陇孝、福华,这三洲因为六月暴雨沉船,《州录》也一同遗失,补录的前日已经到了京都,因事态紧急,还未彻底整理出来;西京和肃淮目前情况不明,已经派人去查探,月底应该就有消息。”
叶长谦看向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