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对于汉军的备战,东吴方面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甚至,东吴也跟曹魏的想法出奇的一致,也都认为汉军在宛城的行动乃是为了策应江夏的主力。
眼见着汉军已经出招,东吴孙权也不含糊,当即又往江夏陆逊的手中塞了足足一万兵马。
孙权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形成对汉军的绝对优势,从而迫使汉军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孙权显然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军队,更有些低估了关将军。
随着一万兵马的抵达,江夏郡边境线上,汉军与吴军的兵力对比虽然是四万对六万不假,但真论到战斗力,汉军还真一点不虚吴军,哪怕关将军这四万大军中还有数千的新兵。
原因很简单,江夏郡尤其是江夏北郡,可并不是吴军的基本盘。
而纵观整个东吴的作战历程,但凡吴军能爆发超强战斗力并取得胜利的,除了一次白衣渡江搞偷袭之外,其余无不是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取得的。
赤壁之战如是,夷陵之战、石亭之战甚至是之后与曹魏的江陵之战,亦皆是如此。
而一旦出了本土范围,就算是周瑜亲自带队,其战斗也是锐减。
赤壁之战后,吴军取南郡之战便是明例。
这还真不是孙权或者周瑜不给力,而是由东吴的政治体制和军队构成所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吴并不是如曹魏、蜀汉一般的封建集权国家,反倒是更像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或者说是周朝。
一句话,东吴的天下,是孙氏与诸世家共天下。
这也就导致了东吴几乎完全承袭了楚国的优缺点:守土保国时,战斗力异常强大;一旦出征在外,便是拉稀摆带。
原因很简单,在守土作战中,少一寸地,那都是世家自己的损失。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世家也是被迫拿出了十二分的精力应对,其战力自然也就高了起来。
相反,若是开疆拓土,拓的是孙氏的疆土,涨的是孙氏的权威。
虽然立功之后或许也能得到一些土地,但这点土地跟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因此,入不敷出之下,在对外作战中,一众世家的兵马几乎都是消极应对,以保存自身实力为第一要务。
再加上孙权的抠门,明明是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部曲,孙权还不予以补充和奖励,这样一来,自然更没有人愿意给孙权卖命了。
如此这般,吴军的战斗力能高才怪呢。
同样的,江夏北郡才刚刚归吴,世家的势力甚至都还没延伸过来,吴军能有战斗力才怪呢!
因此,看似在孙权的不断增兵之下,陆逊手中的实力已经远超关羽军,但只有陆逊自己知道,真要在江夏北郡打起来,自己这六万大军,恐怕根本不够关羽军打的。
当然了,作为东吴方面难得的将才,陆逊显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事实上,知晓自家兵马受地域影响的陆逊也是制定好了作战的计划——与夷陵之战如出一辙的计划。
是的,陆逊并不打算与汉军在江夏北郡大战,甚至,就连整个江夏郡,也在陆逊的可舍弃范围之内。
将汉军引导到自己的地盘,再发起绝地求生般的反击。这是陆逊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能战胜汉军的办法。
历史上,陆逊也正是利用这“诱敌深入“”的办法,打赢了夷陵之战。
可那次,皇叔是不得不向前推进,这才撞上了陆逊早已准